钱币交易 名称的由来
以币面文字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明刀”,汉、魏、晋、南齐等时期的“五铢”以及唐朝以后的“元宝”、“重宝”、“通宝”等,都是因币面的文字而得名。
以币面图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铸银元,因钱币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
以币体形状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针首刀”、“圆首刀”、“三孔布”,汉代的“荚钱”,以及秦后的“方孔钱”,都是根据币体的不同形状而命名的。四、以币体重量命名。秦始皇时全国统一铸币“半两”和开始铸于汉文帝五年时的“四铸”,都是以当时每枚钱币的实际重量命名的。
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发行的货币,都在本区内流通,故称“边币”。
以译意命名。维吾尔语“普尔”译意为钱,“普尔钱”由此得名。
以通称命名。“番饼”是旧时对流入中国的银元的俗称。过去在广东通称外国为“番”,中国旧称银币为银饼,故对外国银币称“番饼”。
收藏各国钱币的误区
各国钱币收藏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大多数藏友把全世界的纸钞当做收藏目标,认为收藏的范围越广,价值就越高,以至于藏品用厚厚的十几本集币册才能装下。不可否认,外钞收藏的范围要比人民币收藏拥有更广、更深的收藏维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去收藏全世界的方式去进行。因为收藏全世界本身就是不切实际和无法实现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品种又浩如烟海,是收藏不过来的。如果只是浅尝即止,选择中低面值的一般品种,那就无法感受世界纸钞中的魅力了。
任何收藏都是从广度到深度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收藏前期因为要进行基础藏品的储备和学习进行广度收藏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味地采取有广度无深度的收藏方式,就会错过很多值得收藏且非常有潜力的优势品种。
所谓GEM UNC,即国人所说的绝品,是国外评级公司对于纸币品相的一种等级称谓。品相之于纸钞如同生命,关系到纸钞鉴赏效果的大化和未来保值增值的大化。所以,只要以流通时间、发行时间、品种等诸多方面为前提,追求品相永远都是正确的。比如我们收藏近三十年以内的现代纸钞,由于其发行流通时间离目前比较近,因此提出更高的品相要求是非常合理的,即使要求评级币的评分在67分(Superb Gem Unc)也不过分。但如果不管品种只一味追求高,恐怕就要顾此失彼,错过一些非常好的品种了。比如一些老法属纸钞恐怕AU(近全新)或者XF(极美品)品相已经是高品相了。要想收藏到品种恐怕只要绝品的思维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了。